黃宏嘉 院士
1944年畢業(yè)于西南聯(lián)合大學電機系,獲學士學位;1949年在美國密西根大學獲科學碩土學位;1992年被授予美國歐羅理工大學名譽科學博士學位。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(院土)。1989年被聘請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(MIT)電磁科學院院土。1962年中國電子學會成立至1984年,任電子學會理事、微波專業(yè)學會主任委員;1984年后任電子學會會士,國際無線電聯(lián)盟場與波委員會委員兼中國主席。1960年至1964在北方交通大學任教;1956年至1964年在中國科學院北京電子所任研究員、微波傳輸研究室主任。1959年至1964年任國家科委重點項目“毫米波波導傳輸”北京中心研究室副主任;1964年至1979年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研究員、理論研究室主任。1984年、1989年、1992年分別應聘德國卡斯魯大學、香港中文大學和比利時魯漢大學客座教授;1979年至1987年任上海科技大學教授、副校長?,F(xiàn)任上海大學教授、名譽校長。
黃宏嘉院士長期致力于微波研究,發(fā)展了耦合波理論,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。他的貢獻是提出關于模式的若干基本概念和思想,以及處理一些復雜的模式耦合問題的物理數(shù)學方法,提出“超模式”的概念。1960年發(fā)表《緩變系數(shù)法》論文,得出超模式與本地模式和理想模式之間的變換關系。60年代初還提出關于非完全正交函數(shù)集的剩余耦合的思想,同時引入表面阻抗微擾的概念,用以統(tǒng)一處理遠距離非常規(guī)波導的傳輸理論問題。最早把正交函數(shù)展開方法推廣用于復合封閉區(qū)域。專著有《微波原理》,1978年獲中國全國科學大會重大貢獻獎。他的論文選集《耦合模與非理想波導》于1981年在美國出版。他的專著《耦合模式理論》于1984年在荷蘭出版,書中用統(tǒng)一的觀點處理了微波傳輸和光纖傳輸?shù)睦碚搯栴}。他的另一本專著《Microwave Approach to Highly lrregular Fiber Optics》于1998年由美國John Wiley 8L Sons出版社出版。70年代后期開始致力于單模光纖的研究, 科研成果在1979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突出貢獻獎,在他的指導下1980年研制成功單模光纖。在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,在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。在1988年獲IEEE MTT—S30周年特邀論文獎,在1994年獲美國儀器學會杰出論著獎,在1998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,以及美國發(fā)明專利三項和中國發(fā)明專利多項。